一、研究院簡介
經濟金融研究院是集科學研究、學生培養及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學術機構,研究院將緊跟國際學術前沿、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研究解決轉型經濟環境下“新產業、新金融、新貿易”發展中的關鍵社會經濟問題,為中央、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決策咨詢、政策建議和高端智庫服務。
研究院下設金融與財政研究所、產業經濟研究所、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研究所、經濟研究所等四個研究所,組建了一支理論基礎厚,學術水平高的研究隊伍,其中,教授47人,副教授56人,多人在美、日、英、德、澳、加等國知名高校獲得博士學位。擁有應用經濟學博士后流動站1個,應用經濟學、理論經濟學、統計學等三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有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12個,專業學位碩士點4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級重點研究基地6個。
2019年以來,依托研究院平臺,先后與北京大學、浙江核新同花順網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大東國際數據集團、榆林市政府等共建了“西安交通大學新結構經濟學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學—同花順金融科技研究院”““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標準研究院”“西安交大-榆林金融研究院”等多個高端政產學研合作平臺。
二、基本情況
經濟與金融研究院總面積:7000多平方米,位于涵英樓8層,回字形結構,簡約風格。
三、入駐學者
經濟與金融研究院共47教授、56副教授入駐。其中:
四、平臺及成果介紹
1.研究院介紹
金融與財政研究所
金融與財政研究所是集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及社會服務為一體的基層學術研究機構,研究所將緊跟國際學術前沿、密切關注國家金融與財政領域的重大理論研究與政策實踐需求,研究解決轉型經濟環境下“新金融”發展中的關鍵社會經濟問題,并為各級政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資訊與智庫服務。
所長:侯曉輝教授 EMAIL :hxiaoh2008@mail.xjtu.edu.cn
產業經濟研究所
產業經濟研究所依托產業經濟學國家重點學科,面向陜西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面向我國和區域優化產業布局,面向我國經濟發展新態勢、新產業和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通過建設陜西省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研究中心、陜西省西部文化創意產業協同中心和西安交通大學新結構經濟研究中心三大平臺,重點研究以創新資源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區域經濟增長及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整體提升、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變革的發展方式、培養產業政策評價、產業分析、產業投融資、公司治理等人才,為各級政府和各類企事業單位提供智庫服務、社會服務和人才支持。
所長:楊秀云教授 EMAIL :yangxiuyun@mail.xjtu.edu.cn
國際貿易與區域經濟研究所
緊密結合新貿易理論,研究中國“一帶一路”戰略實施中國際貿易,國際投資和區域合作重大現實問題。
所長:王增濤教授 EMAIL:ztwang@163.com
經濟研究所
經濟研究所以“繁榮科學研究、培養優秀人才、服務社會發展”為宗旨,追溯學術前沿,關注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聚焦資源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貧困治理與政策評價、健康經濟、統計數據分析、宏觀經濟政策與經濟增長、數量經濟分析方法與應用、企業組織與投融資等研究領域,為中央、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決策咨詢、政策建議和高端智庫服務。
所長:張倩肖教授 EMAIL :zhqxiao@mail.xjtu.edu.cn
省部級基地/智庫/中心
2. 基地智庫介紹
陜西省經濟研究中心
陜西經濟研究中心,是2004年陜西省教育廳批準建設的第一批陜西(高校)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副主任(主持工作)王育寶教授。中心依托西安交通大學學科交叉和研發基礎,立足陜西,放眼世界,致力于推動中國區域可持續發展思想和中國話語在世界范圍內崛起。已與陜西省發展和改革研究中心、陜西省統計局統計科學研究所和西安交通大學理、工、管、文等學院建立起了合作共建關系。現有專兼職研究人員34人,均具有高級職稱,且正高占比60%以上。中心采取開放式運營管理體制,實行主任領導下的項目組長負責制,下設學術委員會、管理委員會。
中心研究人員主持和完成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重點項目、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重大攻關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國家級以及其他項目上百項,成果被全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辦公室《國家社科成果要報》等采納,并獲得國家領導人和省部級正職領導等的肯定性批示。
歐亞經濟(論壇)與全球發展研究院
西安交通大學“一帶一路”與全球發展研究院(西安交通大學自貿研究院服務貿易中心)是省級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國智庫索引CTTI 智庫成員單位,研究院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應用經濟學以及學校管理學及其他相關學科平臺為核心,充分整合企業、市場、智庫、高校、研究機構優勢資源,并聯合國內外相關高校、科研院所的學科和專家力量,匯聚由國務院特殊津貼獲得者、省委決咨委專家委員、省人才財經委專家委員馮宗憲教授為首席專家,30余名教授、高級經濟師、研究員、博士等組成的核心研究團隊。
研究院聚焦國際貿易、“一帶一路”、現代產業體系、對外開放、現代服務業、自由貿易試驗區、會展服務、科技創新等領域,重點開展課題研究、調研報告、經驗總結、專題規劃等工作,以服務黨和政府決策為根本遵循開展智庫研究。經過多年的探索與實踐,研究院著力打造最具價值的實踐型智庫,先后承擔國家社科基金、省部級基金以及中、省、市、區縣、開發區各類研究項目百余項,與中央網信辦、商務部、外交部、國家發改委、國務院發展中心、國家科技部等國家部委、省、市、區縣(開發區、國家級新區)等建立了密切的溝通機制,實現了“研究高度、落地信度、服務精度”的有機統一。
陜西省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研究中心
陜西省創新驅動與產業升級研究中心是2017年1月由陜西省委宣傳部、省哲學社會科學辦審批成立的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中心發展致力于服務地區產業升級和提升區域創新力,發展成為地方智庫和地方企業發展咨詢服務基地,陜西省產業發展與創新人才培養基地,國家調整產業結構及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戰略智庫。中心發展主攻“面向我國經濟發展新態勢和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打造創新驅動引領產業變革以轉變發展方式”“面向我國和陜西優化區域產業布局、提升區域創新能力和競爭力”“面向陜西優化創新資源配置推進產業轉型升級”三大研究領域。
中心科研團隊以馮根福教授為首席專家,以楊秀云教授、宋林教授、李雙燕教授等為主要科研帶頭人,以西安交通大學國家重點學科產業經濟學為載體,擁有30多位實力雄厚的教學科研人員,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8人、講師6人。自中心成立以來,該團隊已承擔了20余項國家級和省部級課題,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等,30余項橫向課題,在CSSCl和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200余篇,多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獎勵,撰寫的多份咨詢研究報告獲省部級領導批示。
經濟高質量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
陜西省經濟高質量發展軟科學研究基地是由陜西省科技廳于2018年12月批準成立的省部級重點智庫,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建設,2020年入選“中國智庫索引”(CTTI)來源智庫。基地共有教授9人、副教授15人、講師12人、博士生13人,成員博士化率100%、國際化率80%,主要研究方向為高質量發展、生態文明建設與“雙碳”目標研究。近年來,基地建設取得了豐碩成果,主持教育部重大攻關課題、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重點課題近十項、國家級課題30余項、省部級課題百余項,在各類權威期刊發表論文百余篇,獲省部級獎勵20余項,專著30余部,累計到賬科研經費上千萬元。《中國環境質量綜合評價報告》等一系列代表性研究成果先后多次被央視網、中國科學報等全國性權威媒體報道,并得到多名省部級領導正面批示,產生了重要的社會價值與學術影響。未來,基地將在主任袁曉玲教授帶領下,依托陜西省科技廳與西安交通大學,圍繞陜西省高質量發展中的重點、難點和焦點問題開展研究,努力打造西安交通大學高端智庫品牌,為陜西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陜西金融科技創新研究基地
陜西金融科技創新研究基地(以下稱基地)成立于2021年。基地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重點研究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和物聯網等新興信息技術如何推動傳統金融行業的創新與發展。基地立足西部,服務全國,放眼世界,堅持科技創新驅動金融發展,增強金融科技服務實體經濟并回饋社會的能力,加快金融科技戰略部署、防范新型金融風險和加強金融科技下的政策監管,努力打造為在金融科技創新研究領域具有影響力的智庫。基地負責人為經濟與金融學院徐鳳敏教授,基地現有學術骨干3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講師6人。兼職科研人員有5人,均為教授。基地科研團隊中交叉學科人才占比達56%以上。基地成員涉及金融工程、數學、計算機、信息通訊等多個領域。海外留學背景比率達80%。團隊成員主持的基金項目涉及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等多個學科,體現了傳統金融與信息科技相融合的研究特色,基地圍繞互聯網金融、量化交易、區塊鏈金融、金融建模與優化、金融風險監管等問題開展研究,夯實金融科技理論基礎。基地的研究特色在于利用新興信息技術手段來解決傳統金融和數字金融所面臨的問題,實現學科交叉融合,利用科技創新手段解決金融問題。
3. 政產學研合作平臺/機構
西安交通大學新結構經濟學與智享財經數據科學研究院立足經濟金融研究院的研究平臺、學科優勢和創新成果,發揮百智享的財經數據科學成果轉化能力、研發資金和財經教育運營推廣網絡優勢,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聚焦數據科學與經濟金融教學科研的交叉融合,推進“新結構經濟學”“新金融”“新產業”智能仿真實驗室的開發、建設與應用。立足于第四次工業革命,新結構經濟學與智享財經數據科學研究院充分利用顛覆性理論框架和前沿科學技術,正在推進依托海量微觀數據描述異質性代理人,自下而上地建立經濟學模型,打通宏觀與微觀之間的橋梁。研究院和北京大學組建的聯合研究團隊正在研發的“可計算—代理人基經濟”實驗平臺是我國真正意義上首次實現此套平臺自主研發,位列國際前列。未來能更好地刻畫和模擬傳統經濟學難以解決的問題,如金融危機、產業結構變遷,收入不平等經濟金融現象。為我國自主研究基于大數據資源開展經濟學與數據科學的融合,經濟學理論創新和財經政策模擬仿真研究夯實基礎。
西安交通大學同花順金融科技研究院依托經濟金融研究院的學術資源和研究團隊優勢,與同花順網絡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在研究院內建成了金融工程創新實驗平臺。研究院充分利用產學研合作企業的數據資源和業務場景,開展大數據、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賦能金融研究,將面向金融風險防范、區塊鏈金融應用等重大國家需求開展科研攻關,相關研究團隊已經在互聯網金融風險管理與金融犯罪治理、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識別、反洗錢等研究領域承擔了多項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重大項目及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金融科技研究院將逐步打造成為中國金融科技人才培養的“新高地”、金融科技創新應用的“新范本”。
西安交通大學大東“一帶一路國際產品標準”研究院充分發揮經濟金融研究院的支撐作用,立足大東國際在國際標準、各國標準等方面的先發產業布局和發展方向,以建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標準情報對話交流平臺為抓手,對策和標準制定為目的,推動和支撐數字經濟科技成果和產品推廣中的技術壁壘穿透性、共享性、通用性研究。并為數字經濟的前沿課題研究依據,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間的經濟深度融合并在新興產業、智能化產品國際研究、標準制修訂、標準技術服務與咨詢等方面開展全方位合作,服務國家“一帶一路”重大戰略及經濟社會發展。
西安交通大學榆林金融研究院(以下簡稱“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學與榆林市政府共同發起建立的非獨立法人研究機構,于2021年5月掛牌成立。研究院貫徹實施“6352”工程,充分發揮西安交通大學科技創新引領和科技服務支撐作用,依托西安交通大學經濟與金融學院研究平臺、學科優勢和創新成果,圍繞區域金融創新,立足榆林市產業特色與優勢、科研成果轉化平臺、人才集聚需求,開展高層次人才培養與聚集、產學研合作研究、金融專業化人才聯合引進使用,致力于構筑金融投資與能源型城市的跨產業復合型人才培養“新高地”,構建產學研合作“新模式”,打造金融創新應用“新范本”。
4. 學術成果簡介
研究解決轉型經濟環境下“新產業、新金融、新貿易”發展中的關鍵社會經濟問題,為中央、地方政府和大型企事業單位提供相關決策咨詢、政策建議和高端智庫服務。依托省部級研究基地中心、政產學研合作平臺等,積極組織專家力量,充分發揮研究院“智庫”作用,先后向黨中央、國家部委、地方政府部門、行業企業等報送決策建言100余篇,多項決策建言被國家領導人、地方領導、部委廳局、龍頭企業等批示或采納;多名學者參與國家標準、地方標準等咨詢和制定工作,積極貢獻交大智庫力量,廣受好評。
近年來,承擔包括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及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重大項目在內的國家級項目80余項,省部級項目160余項,科研到款年均2000萬元以上,在《Review of Finance》《經濟研究》《管理世界》《中國工業經濟》等中外學術期刊發表高水平中英文學術論文2600余篇,榮獲省部級科研獎勵100余項;在經濟科學出版社出版“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人叢書”,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出版社聯合出版數字經濟、金融科技等系列教材多部。2017年,西安交通大學經濟學與商學首次進入ESI世界排名前1%,成為繼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中國科學院大學之后中國大陸的第四所高校。
近五年獲得獎項信息(獲獎信息代表)
近五年發表論文情況匯總(發表于最具知名期刊雜志代表)
五、校地合作進展
近年來,學院服務各類地方政府、銀行單位等機構的發展,簽署超過百萬的課題協議十余項。學院秉承“立足學術前沿,服務國計民生”的社會服務理念,著眼社會發展大勢、把握學術前沿,以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為抓手嵌入式服務政府決策,滿足各行業人才需求,為促進國民經濟循環暢通及高質量發展貢獻學科智慧。
六、展望
經濟與金融研究院未來將緊跟國際學術前沿、緊密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國民經濟主戰場,在“新產業、新金融、新貿易”等新興方向取得研究制高點,提升服務國家及地方的高水平智庫服務能力。研究院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高水平研究為抓手,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措施,深化產學研合作,打造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科研及育人平臺,不斷提升經濟學科的國際影響力,力爭實現世界一流的學科發展目標。
七、合作方式
聯系電話:029-82656851/029-88966906
聯系郵箱:luokang@mail.xjt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