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電子信息科學研究院是西安交通大學在創新港成立的25個研究院之一,依托實力雄厚、擁有5個一級學科、8個學院的電信學部,是我校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和國家重大需求、支撐電子信息學科群和國家級科研基地建設、建設世界一流的學科隊伍。
一、機構設置
研究院下設8個分院,20個研究所和研究中心,分別支撐5個一級學科,形成“五梁八柱”的結構。
研究院下設20個研究所(中心)
二、物理空間
電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總占地面積16萬平方米,位于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泓理樓(四號巨構)。研究院具有一流的教學科研環境和科研基地,各研究所在創新港已新建成多個具有業內先進水平的實驗室,如微波仿真與加工實驗室、基于平板 X射線源和平板探測器的成像技術驗證平臺、光信息獲取與處理實驗室微波/毫米波/太赫茲綜合測量實驗室、智能電網實驗室、先進儲能電子材料與器件實驗室、巖石物理測量與油氣儲層表征研究室芯片工藝實驗室、飛秒激光與超快光子技術實驗室、超快光子實驗室、無人駕駛智能車實驗平臺、電信學部-國中慧通信息物理融合能源系統聯合實驗室等。
三、師資隊伍
研究院現有教職工571人,其中,教授137人,研究員7人,副教授175人,副研究員和高級工程師28人。學部教師中有中國科學院院士9人,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人,美國國家工程院外籍院士1人,“973”首席科學家2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國際電氣工程師協會會士(IEEE Fellow)7人, 入選國家級人才計劃53人,學校青年拔尖人才39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3人,教育部跨世紀人才3人,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22人,陜西省“百人計劃”人才7人,陜西省教學名師5人,騰飛人才計劃特聘教授14人。
兩院院士
四、科學研究
電子信息科學研究院的主要研究方向涵蓋了信息科學技術領域的國際學術前沿,是當前國際形勢下國際競爭的焦點、經濟發展的新引擎、引領未來的戰略性技術方向。現有3個國家自然基金創新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2個國家級教學團隊,2個111學科創新引智基地,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2個國家工程實驗室,2個國家專項實驗室,1個國家科技合作基地,2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4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另外還有6個陜西省重點實驗室,3個陜西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個陜西省工程實驗室,2個科學家工作室,目前正在籌建“信息物理融合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院擁有的設備、資料和網絡等教學、科研條件均已達到國內一流水平。
近五年來,研究院承擔各類科研項目2236項,其中,國家科技重大專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防軍工等國家級科研項目共716項,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3760篇,出版專著和專業教材121部,國家級科技獎 9 項,省部級科技獎67項,獲授權發明專利1101項。
五、人才培養
研究院堅持交通大學“起點高、基礎厚、要求嚴、重實踐、求創新”的人才培養優良傳統,注重學生的人文素質和科研能力的全面培養,強調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創新意識的培養,為國家輸送了大批全面發展的、具有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
六、辦事指南
書記辦公室創新港 4-8016
院長辦公室創新港 4-8013
行政辦公室創新港4-8015 88968661
研究生工作辦公室創新港4-8006 88968662
綜合服務大廳創新港4-8005 88968663